传统抗震方法存在的问题:
(1)结构的安全性难以保证传统抗震方法以既定的“设防烈度”作为设计依据,由于地震的随机性,建筑结构的破损程度及倒塌的可能性难以控制,当发生突发性超烈度地震时,房屋可能会严重破坏。
(2)建筑费用和成本大幅度增加传统方法是在设计时提高材料强度、加大构件(结构)刚度,其结果是断面越大,刚度越大,使用面积减少,建筑物自重增大,地震作用亦随之增大。
(3)适用范围受到限制传统抗震方法采用的是延性结构体系,允许结构部件在强震时发生比较大的塑性变形,以消耗地震能量,减轻地震反应,这种方法对于某些不容许在地震中出现破坏的结构、或内部有贵重装饰、重要设备仪器的结构是不适用的。
(4)施工难度大结构构件和节点的钢筋配置过密,9度区甚至无法排布。
(5)建筑物的高度受到限制等。为克服传统抗震方法的缺陷,结构振动控制技术(简称“结构控制”)逐渐发展起来。结构控制的概念:通过对结构施加控制机构,由控制机构与结构共同承受振动作用,以调谐和减轻结构的振动反应,使它在外界干扰作用下的各项反应值被控制在允许范围内。
被动控制的工作原理:
1、隔震:在建筑物适当部位设置隔震装置,切断或削弱地面运动向上部结构的传递,并提供适当的阻尼,从而使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大大降低,耗能能力加强。如叠层橡胶垫支座、高阻尼橡胶垫支座、滑移广西隔震支座和混合隔震装置等。
2、结构自控:通过在结构中优选耗能材料和耗能杆件,设置多道抗震防线达到耗能减振的目的。常见的有:竖向通缝SW(剪力墙)、周边缝SW、双功能连梁、带抗震连梁的SW、顶层为刚性连梁的SW、偏交支撑、梁端设塑性铰的框架、悬挂式结构、底层设消能缝的砖混结构。
3、结构附加装置控制:在结构的适当位置安放耗能减振装置,以达到耗能减振的目的。主要有:各种耗能支撑、预应力摩擦墙、金属阻尼器、摩擦阻尼器、调频质量阻尼器(TMD)、调频液体阻尼器(TLD)、粘滞流体阻尼器和粘弹性阻尼器等等。
主动控制(Active Control) 指有外加能源的控制,其工作原理为: 外荷载 结 构 (风、地震等) 控制力 控制器 检测元件。
混合控制是将主动控制与被动控制同时施加在同一结构 上的结构振动控制形式。 从其元素所起作用的相对大小来看,有两种组合方式: 一种是主从组合方式,即以某一控制为主控制部件, 其他部件通过主要部件实现对结构的控制。
24小时咨询热线:
13323182312
QQ在线咨询:
839308866
微信号:
13323182312